早上9点,黄埔区龙湖街道迳下村竹山路的1栋小房子外,开来了一辆辆垃圾清运车。这些车上,装着从村民家里收集来的厨余垃圾。它们集中到这里,是因为这栋小房子里面,装着一个厨余垃圾处理的“神器”。

这台“神器”就是迳下村设置的“餐厨垃圾降解处理机”。它可以将厨余垃圾进行脱水、搅拌、加热、降解,通过好氧高温发酵为绿色无公害的肥料。
从垃圾到肥料的变化,迳下村的厨余垃圾回收经历了“三步走”,这就是“户分类、村收集、再利用”。这一模式实现了迳下村厨余垃圾的闭环,不仅降低了日常厨余垃圾清运、农田肥料购买的成本,也为乡村振兴的道路再添绿色的一笔。
首先,村民们需要先在家中做好垃圾分类,准确分出厨余垃圾。迳下村村委、社工积极举办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用游玩小游戏、派发小礼品等形式,吸引村民们参与。村里还在党群服务中心旁建设了多功能垃圾分类宣教馆。如今,迳下各社的垃圾分类知晓率都达到了90%以上,家里多放几个不一样颜色的垃圾桶,早已是村民们的日常习惯。

与城市社区居民生活集中相比,村民的居所比较分散,有许多村民距离垃圾投放点较远。同时,目前村里居住的主要是老年人。虽然老人家能在家里把垃圾分好,但按时按点去扔垃圾,多有一些不方便。为此,迳下村以环卫车辆上门收集的方式回收生活垃圾。“村收集”为村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在发现有村民垃圾投放不准确时,环卫工人也会及时为村民提供指导。
而最后一步,就是前面提到的“神器”了。目前,餐厨垃圾降解处理机每日可以处理3吨的厨余垃圾,产出50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料。除了迳下村之外,邻近的何棠下村、埔心村也将厨余垃圾运到这里处理。肥料除了用于农田种植外,村民们还可以登记领取,拿回家养植花草。
下午5点,另一台车辆缓缓驶来,它装上已经干燥的肥料,向着一处现代化的农田—龙湖街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开去。在那里,火龙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正茁壮生长着,实现垃圾分类与乡村振兴的“共舞”。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缪璟 何瑞琪 通讯员 叶俊恒 于艳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缪璟 何瑞琪 通讯员 叶俊恒 于艳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何钻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