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公办学校的教师来说,职称就是他们的“命”,因为教师职称的高低是直接和工资水平挂钩的,评上职称不仅是一种荣誉,评上更高职称意味着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
我国教师职称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一共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的职称是正高级教师然后依次是高级教师,一、二、三级教师,它们与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选择了当教师,想要在这个行业里有所发展,就必须在职称上面加把劲。但职称不是随便就能评上的,绝大多数教师也只能评上一级职称,能评上副高级职称的通常只占当地全体教职工的6%左右。
大体上,在多年的改革完善下,我国的职称评审已经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但评审不公的问题依然存在,最突出的表现是校长、其他学校管理者,以及有人脉资源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取资格,不费吹灰之力地评上职称。而很多一线的普通教师,即使工作努力、成绩斐然,评职称也非常困难。
尤其是一些学校领导,明明自身的条件,却利用自己的位高权重,进行作假,吃相十分难看,为大家所不齿。
近日,江苏省人社厅通报了9起高级职称评审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其中5起为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弄虚作假案例,4名校长或副校长被撤销高级教师职称。
这4名校长或副校长在申报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时,通过伪造任课经历、伪造课程教学安排表、伪造授课对象及人数等手段,使自己的业绩材料符合申报标准。经江苏省人社厅调查核实,对该4名校长予以撤销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3年内不得申报高级职称的处理决定。
作为校长,每天要忙于各种事情,在一线教书的时间相对会比较少,有的甚至因为忙于其他的工作很少下来教书了,在“必须得有5年相关的学科教育经历”这个硬性指标上很难达标,他们又觉得高级职称对他们很重要,所以就选择铤而走险,找一些机构帮他们做假资料。
他们以为自己身居高位,不会查到自己头上来,但是纸永远包不住火的,假的永远真不了,要么不查,一查一个准。所以说,只有通过自身努力,踏踏实实获得职称的人,才可以安安全全地享受属于自己的荣誉,才能够成为受人们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