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宇宙中的动物,都至少有一种足以让其生存的本能,如蜘蛛织网、蜜蜂筑巢、鸟儿飞翔、鱼能潜水,唯独人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平庸,是一种缺乏本能的动物。但人所独有的是思维和思想,它是一切人类力量的总和形式,是与某种机体组织相联系的唯一积极作用的思维力量,人类就是凭借着这种独特力量成为万物之主。于殿利先生指出,个人若要具备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能力,就必须读书并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先进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低耗能、高效率、高素质的合格的生产者。人类经验和知识的获得仅靠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远远不够,世界险象环生,认识永无止境,人类必须把难得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代代相传,这是人性的天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意味着无遮拦、无阻碍、无边界,强者可以肆无忌惮地独行天下,弱者只能任人宰割。真正的强者应该是智力超群、思想深邃和文化强大者。阅读是人类生存的常态,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注定要沦为智力、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侏儒,不会有任何竞争力,更不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引以为傲的贡献。
于殿利先生认为,进入信息社会,尽管创造了很多新的价值,但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构成了潜在的阅读危机,巨量信息对于人类来说无异于泛滥成灾,对以下3点尤应高度警惕。其一,“信息巨人”与“知识侏儒”,如今我们正淹没在信息中,但却迫切渴求知识。或许我们是信息巨人,但可能变成知识侏儒。如今人们接触的信息多了,而积累的知识却少了。大量的信息蜂拥而来,令人应接不暇,让人感觉自己知道了很多,但实际上它们多数都没有作为知识而积累下来。信息社会中存在一个悖论:我们仿佛拥有了关于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信息,但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却越来越缺乏意义。因为不是所有的信息对人都有用,仅仅有用的信息才能被称为知识,但知识不等于智慧,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或有助于生产与生活的知识才能变成智慧。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无知不是错读了许多书,而是错误地被毫无意义及价值的信息包围,而无法静下心来真正地阅读。读屏正在以海量的信息浏览而阻碍人们深入思考,导致焦虑感取代满足感,渴求与失落循环往复。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言: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其二,虚假信息与权利边界。如今我们所阅读的是“信息洪水”或“信息海啸”,它们正汹涌拍打着世界文明的沙滩。大量垃圾信息、虚假信息、不准确不科学的知识在网上肆意传播。真实与虚假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我们成了拥有大量信息的无知者,甄别真正的信息和遗忘它们都需要做功。当信息变得太廉价时,注意力就变得昂贵。以牺牲知识和科学为代价换取的广告和其他领域的收益,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时至今日,廉价和免费信息还大有市场,其危害丝毫不亚于售卖假药。不同之处在于,假药毒害身体,而假知识毒害精神;假药的后果可能立竿见影,假知识的后果犹如慢性毒药而贻害无穷。其三,大数据服务与信息依赖和奴役。互联网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交互性,它甚至可以把处于不同空间及时间的人通过知识信息而连接在一起。在互联网和信息平台上,我们更容易受到裹挟和蒙蔽,更容易遭受芜杂信息的干扰而陷入偏执与狭隘。有鉴于此,身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通过理智地阅读而享受美好的人生。

上下滑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