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涛】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股票代码600085)2月10日发布公告称,下属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召回有关蜂蜜产品及封存前期形成的库存蜂蜜产品并进行报废处理,结果遭到网友对蜂蜜质量的质疑以及价格的吐槽。
此次召回事件,也勾起了公众对2018年同仁堂“蜂蜜过期门”事件的回忆。据媒体当年的报道,涉事企业已对全部瓶装蜂蜜进行了下架封存;监管部门已将涉事库存产品予以没收;按照大兴区食药监局认定的已流入市场的涉事产品,同仁堂蜂业依法召回。
同仁堂当年在公告中表示: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而同仁堂此次召回事件由于语焉不详,让网友有了更多的猜测。
这些蜂蜜哪来的
2月10日,同仁堂发布第八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司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召回有关蜂蜜产品及封存前期形成的库存蜂蜜产品,共计394.98万瓶(约合3200吨),账面金额5058.27万元。公司已在2018年对以上存货计提了跌价准备,现同仁堂蜂业将对上述蜂蜜实物进行报废处理,该事项对2020年业绩无影响。全体独立董事对本议案发表了一致同意的独立意见。
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一下子亮了:
“管理部门够烂,几千万轻描淡写的不叫损失?”
“都说了2018年年报就记提了,没有影响,瞎操什么心。”
“五千多万损失,有什么内幕,管理烂。”
“浪费呀!为什么不在临近过期时送股东?10手以上股东每人一瓶,不香吗?”
“每瓶800多克,才十二块八啊,淘宝都买不来?是真蜂蜜吗?”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一旦上市公司曝出食品安全隐患,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就是‘要命又要钱’。”
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至今已走过352多年的风雨历程。各地同仁堂的大门口都有一幅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遵循这一古训,同仁堂才成为了百年老店。
同仁堂蜂业是同仁堂控股的子公司,专业生产经营药用辅料——三十五白蜡、四十五白蜡、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胶、蜂花粉为主的蜂产品。公司对外宣称,自成立以来,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同仁堂金字招牌长盛不衰。
然而,同仁堂蜂业在2018年陷入“蜂蜜过期门”事件,在现实中惨遭“打脸”。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曝光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企业宣称是“退给蜂农养蜜蜂”,但视频曝出,回收后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此外,同仁堂蜂蜜还存在更改生产日期的问题。
12月16日上午,同仁堂蜂业发布致歉声明,称自身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此外,“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
时隔两年之后,同仁堂再次曝出下属子公司同仁堂蜂业召回有关蜂蜜产品及封存前期形成的库存蜂蜜产品多达3200吨。大白财经观察电话联系同仁堂,试图了解这些蜂蜜的详细来源,及网友对蜂蜜真假的质疑,但对方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同仁堂三名高层曾被处分
2019年2月12日,同仁堂发布公告,公开2018年“过期蜂蜜事件”的处理结果。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在盐城金蜂进行生产时,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对此处以罚款人民币14,088,266.1元。
北京市大兴区食药局经调查认定,同仁堂蜂业2018年10月起生产的涉事蜂蜜中,有2284瓶流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111,740.88元(平均每瓶蜂蜜48.92元)。没收蜂蜜3300瓶。同时吊销同仁堂蜂业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有关涉事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同仁堂公告显示:事发后,同仁堂蜂业于2018年12月26日起将销售渠道中标示为“受托方: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瓶装蜂蜜进行了下架封存;滨海县市场监管局、大兴区食药局已将涉事库存产品予以没收;按照大兴区食药局认定的已流入市场的涉事产品,同仁堂蜂业依法召回;对于所涉产品的经销商,同仁堂蜂业将按合同承担相应责任。为确保食品安全,同仁堂蜂业将对2018年10月以后标示为“受托方: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瓶装蜂蜜再次进行全面核查,对核查发现问题的产品依法处置。
北京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同仁堂蜂蜜问题,触及了食品安全这根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有资产权益,应当予以严肃处理。
北京市纪委监委调查发现,同仁堂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同仁堂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等3名企业领导干部被处于党纪政务处分;同仁堂对11名企业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
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认为,品牌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链”,再大的公司在质量链条上也只是一个环节,“上下左右”的质量水平都会对其质量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一旦出现了信任危机,消费者甚至会舍弃掉这个品牌,投资者则会“用脚投票”。